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 > 驚人發現!飲用水中的微塑膠危機:全球水資源正遭隱形殺手入侵

驚人發現!飲用水中的微塑膠危機:全球水資源正遭隱形殺手入侵

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最新研究顯示,現行汙水處理技術仍無法有效攔截有害的微塑膠。這些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微粒,正持續透過處理廠流入自然環境,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

塑膠製品因價格低廉、耐用性高且用途廣泛,從食品包裝、衣物到個人護理用品無所不在。但這些便利的代價是,塑膠廢棄物無法自然分解,只會逐漸碎裂成微塑膠,在土壤和水系中殘留數十年之久。

該研究資深作者、UTA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助理教授金恩中博士指出:「文獻回顧顯示,雖然多數汙水處理廠能大幅減少微塑膠含量,但現有技術仍無法完全清除。」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漏網之魚可能攜帶廢水中的其他有害汙染物,如雙酚A、全氟烷基物質和抗生素。

研究團隊特別警告,民眾可能透過飲水、洗衣或澆灌植物等日常行為,長期接觸這些微量汙染物,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風險。研究第一作者阮珍妮強調,當前最大挑戰在於缺乏統一的檢測標準,各社羣採用的處理技術和測量方式差異,導致除汙效率評估困難。

現正攻讀碩士學位的阮珍妮,正在UTA環境化學實驗室開發空氣與水體微塑膠的標準檢測流程。共同作者拉金德拉博士表示,這項研究有助釐清現況,為長期健康影響評估奠定基礎。

專家呼籲,除提升汙水處理廠的過濾技術外,民眾也能從消費端著手,優先選用塑膠含量較低的紡織品。研究指出,洗衣廢水排放的微纖維,正是環境中最常見的微塑膠來源。

這項刊登於《環境科學總論》的重要研究,獲得UTA研究促進計畫的經費支援,該計畫專門資助跨領域的新興研究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