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罕見影像首度曝光!北極熊寶寶出洞瞬間全紀錄

罕見影像首度曝光!北極熊寶寶出洞瞬間全紀錄

經過近十年的遠端攝影機部署,研究團隊終於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北極山區,捕捉到北極熊媽媽帶著幼崽首次出洞的珍貴畫面。這項由國際北極熊組織、聖地牙哥動物園野生動物聯盟、挪威極地研究所和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共同進行的研究,首次詳細記錄了北極熊幼崽出洞的過程,為北極熊繁殖行為研究帶來重大突破。

這項發表於國際北極熊日當天的研究,首度結合衛星追蹤項圈與遠端攝影機陷阱技術,深入探討北極熊的育幼行為。由於北極熊媽媽通常會在偏遠的北極地區雪地下挖掘洞穴,使得相關研究極具挑戰性。研究成果不僅揭示了北極熊出洞的時間點,更深入觀察了母子出洞後的行為模式。

研究團隊強調,幼崽的存活率對物種延續至關重要,然而僅有不到半數的幼崽能夠存活至成年。隨著北極地區工業活動日益頻繁,保護北極熊育幼棲息地的重要性更顯迫切。研究主要作者、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博士後研究員路易絲·阿徹博士指出:「氣候變遷已使北極熊媽媽面臨日益嚴峻的繁殖挑戰,而人類活動的擴張更將加劇這一困境。」

聖地牙哥動物園野生動物聯盟野生動物保護科學副總裁梅根·歐文博士表示:「這項研究讓我們得以一窺北極熊生命中最脆弱且關鍵的時期,為集體保育工作提供重要指引。透過創新科技與長期研究的結合,我們更能深入瞭解北極熊母子在快速變遷的北極環境中所面臨的挑戰。」

挪威極地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喬恩·阿爾斯博士補充道:「這項研究對北極熊育幼生態學的知識體系做出重大貢獻。特別是結合衛星無線電項圈的資料,我們能夠更精確地解讀北極熊媽媽的活動與體溫變化與行為之間的關聯。」

研究團隊為雌性北極熊配備了GPS衛星項圈,記錄其位置、溫度和活動資料。在2016年至2020年及2023年間,研究人員根據這些資料定位洞穴位置,並在斯瓦爾巴群島山區的13個育幼地點部署了縮時攝影機陷阱。

研究發現,攝影機陷阱能提供細緻的育幼行為觀察,而衛星項圈則適合長期監測偏遠地區的北極熊活動。目前,新生北極熊幼崽正與媽媽們在北極各地的洞穴中相依偎。北極熊通常在元旦前後生產,幼崽出生時眼睛尚未睜開,全身無毛,體重僅約0.5公斤。透過攝取脂肪含量高達31%的母乳,幼崽在春季出洞時體重可達10公斤,是出生時的20倍。

北極熊通常在每年2月至4月間離開育幼洞穴,具體時間因地區而異。國際北極熊組織特別將2月27日定為國際北極熊日,以紀念北極熊母子即將出洞的重要時刻。育幼期的長短、出洞時間以及出洞後在洞穴附近停留的時間,都是影響北極熊幼崽存活率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Archer, L. C., Kirschhoffer, B. J., Aars, J., James, D. K., Miller, K. M., Pilfold, N. W., Sulich, J., & Owen, M. A. (2025). Monitoring phenology and behavior of polar bears at den emergence using cameras and satellite telemetry. The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DOI: 10.1002/jwmg.2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