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 > 低碳水飲食恐增腸癌風險?最新研究揭驚人真相

低碳水飲食恐增腸癌風險?最新研究揭驚人真相

最新研究指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加劇某些腸道細菌的致癌作用,從而增加大腸直腸癌的風險。這項由多倫多大學進行的研究發現,低碳水飲食會削弱腸道屏障並改變微生物群,特別是在DNA修復基因突變的個體中,這種風險更為顯著。然而,研究也指出,可溶性纖維可能有助於抵消這些負面影響。

這項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期刊上的研究,探討了三種不同飲食(正常飲食、低碳水飲食和西式高脂高糖飲食)與特定腸道細菌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小鼠大腸直腸癌的發展。研究結果顯示,當特定的大腸桿菌菌株與低碳水和低可溶性纖維的飲食結合時,會促進結腸息肉的生長,而息肉是癌症的前兆。

研究資深作者、多倫多大學免疫學教授Alberto Martin表示:「大腸直腸癌一直被認為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飲食、腸道微生物群、環境和遺傳。我們的研究問題是:飲食是否會影響特定細菌引發癌症的能力?」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團隊由博士後研究員Bhupesh Thakur領導,對被三種與大腸直腸癌相關的細菌定植的小鼠進行了實驗,並分別給予正常、低碳水或西式飲食。結果發現,只有低碳水飲食與產生DNA損傷化合物colibactin的大腸桿菌菌株結合時,才會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展。

研究人員發現,缺乏纖維的飲食會增加腸道炎症並改變通常居住在那裡的微生物群落,創造了一個讓colibactin產生的大腸桿菌茁壯成長的環境。此外,低碳水飲食的小鼠腸道黏液層變薄,這層黏液原本是保護腸道細菌與下方細胞之間的屏障。隨著屏障的削弱,更多的colibactin能夠到達結腸細胞,導致基因損傷並驅動腫瘤生長。這些效應在DNA錯配修復途徑基因突變的小鼠中尤為明顯。

雖然Thakur和Martin強調需要進一步在人類中驗證這些發現,但他們也對這項研究在癌症預防中的多種應用感到興奮。DNA錯配修復缺陷在大腸直腸癌中很常見,而大腸直腸癌是加拿大第四大常見癌症。估計有15%的這些腫瘤在錯配修復基因中存在突變,這些基因突變也是林奇綜合症的基礎,林奇綜合症是一種顯著增加某些癌症(包括大腸直腸癌)風險的遺傳疾病。

Martin提出:「我們能否識別哪些林奇綜合症患者攜帶這些產生colibactin的微生物?」他指出,對於這些個體,研究結果表明,避免低碳水飲食或採取特定的抗生素治療以消除colibactin產生的大腸桿菌,可能有助於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Martin還指出,一種常見於益生菌中的大腸桿菌菌株Nissle也會產生colibactin。他的實驗室正在進行研究,探討長期使用這種益生菌對林奇綜合症患者或低碳水飲食者是否安全。

Thakur對研究中一個有趣的結果特別感興趣,即在低碳水飲食中新增可溶性纖維後,致癌大腸桿菌的水平降低,DNA損傷減少,腫瘤也減少。他表示:「我們補充了纖維,發現它減少了低碳水飲食的負面影響。現在我們正在嘗試找出哪些纖維來源更有益,哪些較不有益。」

為此,Thakur和Martin正在與阿爾伯塔大學的研究員Heather Armstrong合作,測試補充一種名為菊粉的可溶性纖維是否可以減少colibactin產生的大腸桿菌,並改善高風險個體(如炎症性腸病患者)的腸道健康。

Martin總結道:「我們的研究強調了長期使用低碳水、低纖維飲食的潛在危險,這是一種常見的減重飲食。雖然還需要更多研究,但我們希望這至少能提高人們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