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 > 大腦情緒訓練新療法:破解慢性疼痛的關鍵

大腦情緒訓練新療法:破解慢性疼痛的關鍵

澳洲研究團隊發現,透過訓練大腦管理情緒,能有效緩解慢性疼痛,為患者帶來革命性的治療曙光。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與澳洲神經科學研究所(NeuRA)的突破性研究指出,大腦處理情緒的方式可能是治療慢性疼痛的關鍵所在。

這項由Sylvia Gustin教授與Nell Norman-Nott博士主導的臨床試驗,在NeuRA疼痛研究中心進行,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JAMA Network Open》。研究證實,改善大腦情緒處理能力可顯著減輕慢性疼痛症狀。

Gustin教授強調:「改變情緒管理方式,就能改變疼痛感受。這不僅是暫時緩解,更能為慢性疼痛患者帶來長期生活品質的改善。」研究團隊為此開發創新的「疼痛與情緒療法」,透過數位健康治療幫助大腦重新學習處理情緒,目標是減輕負面情緒反應強度,同時增強感受正向情緒的能力。

2023年3月至2024年9月期間,研究團隊追蹤89名慢性疼痛患者的治療成效。這項全澳首創的線上療法包含8次團體視訊課程,並搭配專屬APP與手冊輔助學習。結果顯示,接受新療法的患者在情緒調節與疼痛減輕方面都有顯著進步,疼痛指數在6個月內平均下降10分(滿分100分)。

全球約30%人口受慢性疼痛所苦,其經濟成本甚至超過心臟病、癌症與糖尿病的總和。高達80%慢性疼痛患者伴隨憂鬱與焦慮症狀,自殺率更是普通人群的2-3倍。Gustin教授指出:「持續疼痛會破壞大腦情緒迴路,導致情緒調節失常,這正是慢性疼痛惡化的關鍵因素。」

參與研究的Jabez Allies分享:「十年來我的背痛不斷影響情緒,讓我更容易焦慮、煩躁。負面情緒又加劇疼痛,形成惡性迴圈。」這種「疼痛-負面情緒」相互強化的現象在患者中相當常見。

Norman-Nott博士表示,過去半世紀慢性疼痛治療已從純生物醫學模式,轉向涵蓋心理社會層面的全人照護。雖然藥物治療仍具重要性,但存在副作用與效果遞減等限制,特別是鴉片類藥物的成癮風險。心理治療雖副作用較少,但在情緒辨識與反應調節等核心問題上仍有改進空間。

另一位參與者Richard Beaumont透露,11年的癌症與下背痛常使疼痛指數達8-9分,但透過新療法「只要保持情緒平穩,就能將疼痛降至4-5分」。研究證實,訓練大腦辨識與調節負面情緒,不僅能減輕疼痛,還能改善憂鬱、焦慮與睡眠等問題。

這項創新療法特別注重可近性,讓行動不便、社交焦慮或體力虛弱的患者都能在家參與。研究團隊已獲得「醫學研究未來基金」支援,將於2026年展開更大規模臨床試驗,現正招募志願者。Gustin教授總結:「這項突破性進展證明,同時治療身體與情緒才是對抗慢性疼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