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科學家首次「看見」掌控發炎的關鍵蛋白 有望開發精準標靶藥物

科學家首次「看見」掌控發炎的關鍵蛋白 有望開發精準標靶藥物

辛辛那提大學結構生物學團隊利用尖端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成功解析人體內兩種關鍵蛋白複合體的立體結構。這項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重大發現,將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癌症及新冠肺炎等疾病的治療帶來新曙光。

研究團隊由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助理教授Tom Seegar博士領軍,成員包含實驗室研究科學家Joe Maciag博士與研究生Conner Slone。他們成功捕捉到ADAM17酵素與其調控蛋白iRhom2結合的立體結構,並發現控制蛋白質受質處理的關鍵互動作用區域。

「眼見為憑,當我們能看見這些分子結構,才能真正理解它們的運作機制。」Seegar教授強調。ADAM17酵素存在於所有細胞中,在免疫調節扮演要角,但當其功能失調時,就會引發慢性發炎疾病。現有藥物往往伴隨嚴重副作用,因此團隊專注於研究iRhom2蛋白的「再進入環狀結構」,該結構負責在細胞內外傳遞訊息。

Maciag博士解釋:「我們在許多癌症和自體免疫疾病中觀察到過度活化的訊息傳導。透過精準調控iRhom2,有望發展副作用較少的標靶療法。」這項研究得益於2022年成立的先進結構生物學中心,其配備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讓科學家能直接觀察蛋白質複合體的原子級結構。

團隊同時運用校內的高階研究運算中心(ARC)進行資料處理,建立ADAM17-iRhom2複合體的三維模型。Slone表示:「這些適配蛋白仍充滿謎團,未來研究將著重解析其特異性,最終目標是實現對疾病狀態的精準控制。」

這項研究獲得美國國家一般醫學科學研究所資助,相關論文已於2025年6月13日發表。Seegar實驗室將持續深入研究iRhom2蛋白家族,為發炎性疾病治療開創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