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登月失敗意外留水熊蟲?這些地球最強生物能在月球復活嗎?
2019年2月,以色列非營利組織SpaceIL與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IAI)合作,發射了創世紀號月球探測器。這次任務肩負雙重使命:既是首個民間資助的登月計畫,也是以色列的首次月球探測嘗試。
當時最引人注目的,是探測器攜帶的一份特殊包裹——由Arch Mission基金會設計的月球圖書館。這個僅重100公克的奈米裝置,堪稱人類文明備份計畫,內含3000萬頁文字與影象資料,包括英文維基百科快照、重要歷史與科學書籍、語言教材、字典,甚至兒童畫作等,全都蝕刻在超薄鎳碟上。
更驚人的是,圖書館還封存了25位捐贈者的1億個人類細胞,以及數千隻脫水狀態的水熊蟲(緩步動物)。這些號稱地表最強的微生物被封存在樹脂中,與其他珍貴資料共同組成這座時空膠囊。
然而4月11日,創世紀號因引擎故障墜毀月球。雖然探測器殘骸散落月表,但圖書館結構奇蹟般完好。這意味著月球表面可能仍存活著這些極端環境生存專家。
談到水熊蟲的生存能力,絕非誇大其詞。這種顯微鏡下才能看見的生物能承受-272°C至150°C的極端溫度,抵禦強烈輻射,甚至可以在脫水狀態下休眠數十年。有科學家大膽推測,牠們可能比人類存活更久,直到100億年後地球毀滅。
2021年更有實驗驗證牠們的太空生存能力。科學家將休眠狀態的水熊蟲裝入冰凍尼龍子彈,以模擬隕石撞擊。結果顯示牠們能承受時速0.9公里的撞擊(相當於1.14吉帕斯卡壓力),這與工業用合成鑽石的製造壓力相當。雖然高於此速度的撞擊仍會致命,但已證明牠們具備星際旅行的潛力。
目前關鍵問題在於:這些月球上的水熊蟲能否被找回並復活?雖然月球惡劣環境不適合牠們長期存活繁殖,但若未來能回收膠囊並帶回地球,理論上存活的個體確實有復甦可能。不過這需要精確定位殘骸位置,並克服諸多技術挑戰。但既然連登月墜毀都殺不死牠們,誰敢說不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