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希臘哲學家身上學到的學習智慧
談到兒童教育,大家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大概都差不多:教室裡有塊黑板,前方擺著老師的講桌,學生桌椅整齊排列,牆上貼著色彩繽紛的海報。老師站在講臺前,一邊在黑板上寫字,一邊講解如何解答課本上的問題。孩子們安靜地坐著(希望如此),專心聽講。
如今,有一整個研究領域致力於探討如何從這種典型的教室環境和傳統教學法,轉向更吸引人、更有效率和更具生產力的教學方式。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希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法、學習環境和教材,讓它們變得更互動、更創新、更鼓舞人心,也更包容。然而,創新教學法的發展並非現代才有的努力。
如同許多其他領域,這些新式教學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近2500年前的古希臘,也就是我們所知最早的高等教育機構。兩位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及其學派,尤其與現代教學法有著密切的關聯:亞里斯多德和伊比鳩魯。
在開始之前,有件事需要特別說明:古希臘的教學法主要用於成人學習,因此更適合稱為「成人教學法」(andragogy),而非「兒童教學法」(pedagogy)。儘管如此,只要稍加調整和適應,這些方法對年輕學生同樣有效且適用。
與自然環境的直接互動能激發我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這對學習至關重要。我們先從亞里斯多德談起。作為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繼承了「邊走邊哲學」的傳統。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也經常被觀察到在移動中進行哲學思考——歷史學家普魯塔克記載,他「進行哲學思考時,既不擺設長椅,也不坐在寶座上」。喜劇劇作家甚至嘲諷柏拉圖邊走邊哲學的習慣,例如在一部受歡迎的喜劇中,一個角色抱怨道:「我已經絞盡腦汁,像柏拉圖一樣來回踱步,卻還是想不出什麼明智的計畫,只累壞了我的雙腿!」
然而,「走路」最常與亞里斯多德聯絡在一起。他的學派「呂克昂」創立於西元前335年左右,原本是一座體育館。聚集在那裡的哲學家被稱為「逍遙學派」(Peripatetics)——這個詞在古希臘語中意為「四處走動」——可能是因為他們習慣邊走邊討論,或是因為呂克昂周圍有一圈柱廊,稱為「peripatos」。亞里斯多德似乎經常為公眾舉辦移動式的講座。
逍遙學派「邊走邊學」的哲學理念在於,學習是在移動中並與周遭環境互動的過程中進行的(普魯塔克還提到,蘇格拉底「在飲酒時」和「在軍事行動中」教授哲學:這些教學法在現代並不受歡迎)。與自然環境的直接互動能激發我們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這對學習和哲學探究至關重要。這種逍遙學派的教學方式暗示了我們今天所知最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具身學習」。
具身學習(也稱為「具身認知」)的核心概念是,學習不僅發生在我們的大腦中,還需要不同身體部位的持續感官刺激,並與周遭環境和他人互動。這個想法與「延伸心智理論」相關,該理論由安迪·克拉克和大衛·查爾莫斯於1998年提出,並在安妮·墨菲·保羅的著作《延伸心智:大腦之外的思考力量》(2021年)中有所描述。在教育中,這種方法與「情境學習」理論相關,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彼此合作,並與環境互動。這種整體性的學習方式已被證明比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被動學習更有效。
當你將幾滴不同的透明液體滴在手上時,會發生什麼?在引導學生進行具身學習時,重要的是讓他們盡可能地移動、玩耍並運用身體和感官。研究表明,身體的移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並提升他們在許多學科中的推理能力,例如第二語言、數學和科學。具身學習還需要人與人之間有意義的互動,這種方法被稱為「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法旨在讓學生積極參與彼此之間以及與他人的合作,例如小組探究專案、共同討論或協作解決問題。基於專案的學習(PBL)是建立在情境學習和合作學習概念上的教學法,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研究發現,PBL能支援學生的內容學習,增加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並提升他們與21世紀相關的技能。在PBL中,學習始於讓學生接觸一個相關的真實世界現象和驅動問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並創造「找出答案」的慾望——這正是亞里斯多德在逍遙學派中透過走路和與自然環境互動所實踐的理念。
為了更具體地說明,以下是我們的研究團隊為高中化學學生開發並在多所學校實施的PBL活動範例。首先,向學生介紹一個現象和一個驅動問題來引導學習:他們進行一個小實驗,例如觀察將幾滴不同的透明液體滴在手上時會發生什麼。他們會發現,水滴比酒精或丙酮蒸發得慢得多,而且水滴的形狀比其他液體更圓潤(你可以在家試試)。這種觀察激發了學生探索和理解這一現象背後原因的慾望,促使他們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分子間作用力的化學原理。
在另一項研究中,我們的研究團隊為中學科學學生開發了一個以螞蟻溝通為主題的PBL單元。我們首先讓學生觀察一段螞蟻行進路線的影片或戶外的自然場景。他們可以看到螞蟻如何從遠處(至少對螞蟻來說是這樣)收集食物並將其帶回巢穴。為了理解這一現象並回答驅動問題「螞蟻如何透過溝通創造食物路線?」,學生們進行了多項關於螞蟻在自然界中的調查,並學習螞蟻如何透過分泌化學費洛蒙來溝通。
PBL還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結束後製作並展示具體的成果,例如模型、海報或裝置,以展示他們的知識和能力。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探討了從傳統課堂教學轉向PBL的效果,發現雖然這種轉變對教師和學生都帶來了一些挑戰,但它為學生提供了相關的學習體驗,增加了他們對課程的參與度,並提升了他們的學業成就。
現在,我們轉向另一位古希臘哲學家,他比亞里斯多德晚了一代:伊比鳩魯。大約在西元前307年,他在雅典郊外創立了一所名為「花園」的學校。花園的物理位置和結構對伊比鳩魯的享樂主義哲學至關重要。在這裡,伊比鳩魯的學生們一起生活、學習和交談,他們透過園藝和種植自己的食物來實現自給自足,享受花園中的簡單樂趣(在當時,他的學生中包括女性和至少一名奴隸,這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伊比鳩魯的教學方式——在花園的圍牆內進行,並與自然和環境深度互動——暗示了另一種與具身學習相關的重要方法,稱為「基於地點的學習」。
這種方法鼓勵戶外學習,讓學生探索他們的直接環境,無論是在城市街道、自然公園還是社羣空間。它使學生能夠發展情境知識和技能,並培養歸屬感。這些戶外體驗有時可能會讓學生感到壓力,因為他們可能會進入陌生的環境,並經歷打破典型課堂教學的學習方式。然而,如果處理得當,這些體驗可以增強他們對周遭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同時提升他們的學習成就。
在另一項研究中,我們探討了學生在實施一個基於地點和專案的課程單元時的學習情況,該單元專注於調查學校區域內的一個流域。學生們進行實驗和調查,以確定水質,並評估環境中與人類相關的水汙染因素。在學習當地流域水質的過程中,他們開發、測試並修正了計算模型,解釋環境中的不同因素如何影響水質。這些建模活動還為學生提供了分享、討論和給予同儕反饋的機會,支援他們的合作學習。雖然大多數PBL研究並未將PBL的學習成果與傳統課堂教學進行比較,但研究發現,讓學生參與PBL可以提升他們的高階思維、社會合作能力、學習動機和興趣、內容理解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我們距離實現這種理想的教學與學習模式還很遙遠,因為大多數教育系統仍然以傳統的教師為中心、內容記憶為導向、學業成就為重點的「一刀切」方式設計。然而,越來越多創新的教學法,例如具身學習、專案學習、基於地點的學習和合作學習,正逐漸進入現代學校,這些方法在古希臘(以及其他文化)中都有其歷史根源。
此外,我們也應該考慮如何有效利用現有的先進科技工具來支援這些創新教學法。同時,我們應該承認,並沒有一種完美的教學法適合所有教師、所有學生和所有學校的所有情境。一位專業的教師知道如何根據學習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參與不同的教學方法。最後,我們應該始終意識到,任何教學與學習經驗的核心都是學生——他們的好奇心、探索問題的慾望,以及與周遭世界互動的渴望。
本文的撰寫得益於約翰·坦普爾頓基金會對Aeon+Psyche的資助。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並不一定反映基金會的立場。Aeon+Psyche的資助者不參與編輯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