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AI運算瓶頸:記憶體內運算技術開啟高效能新紀元
科技
04-25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浦項科技大學(POSTECH)研究團隊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徹底改變AI運算效率。由材料科學工程學系金世永教授與半導體工程學系郭賢貞博士,攜手IBM華生研究中心Oki Gunawan博士組成的研究團隊,首度揭開電化學隨機存取記憶體(ECRAM)的運作機制,這項關鍵發現已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
在AI應用爆發式成長的當下,傳統運算架構面臨嚴峻挑戰。現行系統將資料儲存與處理單元分離,導致資料傳輸過程耗費大量時間與能源。為解決此痛點,學界提出「記憶體內運算」創新概念,直接在記憶體中進行運算,省去資料搬移過程,實現更快速、更節能的運作模式。
ECRAM正是實現此概念的關鍵技術。它透過離子移動來儲存與處理資訊,能實現連續類比式資料儲存。然而,其複雜結構與高阻抗氧化物材料特性,長期阻礙商業化程序。研究團隊突破性地採用氧化鎢材料開發多端點結構ECRAM裝置,並運用平行偶極線霍爾系統,首次成功觀測從超低溫(-223°C)到常溫(300K)的內部電子動態。
研究發現,ECRAM內部的氧空缺會形成淺施主能階(~0.1 eV),猶如建立電子自由移動的「快速通道」。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機制在極低溫環境下仍保持穩定,展現出ECRAM裝置的卓越可靠性。
金世永教授強調:「這項研究透過實驗驗證了ECRAM在不同溫度下的切換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技術商業化後,將可大幅提升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裝置的AI運算速度,同時延長電池續航力。」這項突破性發現,為下一代AI運算技術開創嶄新可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