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街頭塗鴉:城市中的另類紀念碑

街頭塗鴉:城市中的另類紀念碑

當你聽到「塗鴉」這個詞時,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是破壞公物、非法行為,還是難以辨識的符號?是骯髒或威脅性的存在,還是降低房價、引發恐懼的元兇?如果你有這些聯想,那你無疑是大多數人中的一員。如今,「塗鴉」一詞已成為城市衰敗與危險的代名詞。然而,當你聽到「紀念碑」時,又會想到什麼?是英雄主義、古典風格,還是重要且永恆的存在?是矗立在城市尊貴區域、受人敬仰的象徵嗎?如果你有這些想法,你同樣屬於多數人,因為「紀念碑」一詞幾乎立即讓人聯想到代表社會最佳成就的公共藝術品。

但如果我告訴你,塗鴉本身就是一種紀念碑,而且是字面意義上的,而非僅僅是比喻性的,這會如何改變我們對塗鴉和紀念碑的理解?在我的新書《紀念性塗鴉》(2024年)中,我深入探討了這一觀點的含義,並試圖重新思考什麼才是適合當代世界的紀念碑。

從詞源學來看,「紀念碑」(monument)源自拉丁語「monere」,意指一種物質形式的提醒、建議或警告。它並非特指某種風格或材料,而是具有公共性和溝通意圖的藝術品。如果我們觀察非西方文化中的紀念碑,例如馬蘭甘雕像或庫拉貝殼等交換物品,會發現這些藝術品同樣具有勸誡、致敬或紀唸的功能,儘管它們的形式與西方人熟悉的結構截然不同。因此,紀念碑可以理解為一種試圖吸引我們注意力的公共物件,無論其風格、大小或形狀如何。

儘管現代塗鴉從1970年代紐約的起源發展為一種全球性實踐,但它仍然是一種被嚴重誤解的文化行為。塗鴉者被視為靈感充沛的創作者,同時也被視為反社會的罪犯。塗鴉的定位在藝術與破壞之間不斷搖擺。然而,經過20年的民族誌研究,我認為將塗鴉視為紀念碑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評估其作為影象和實踐的意義。

為了闡明這一觀點,我將聚焦於塗鴉的三個媒介特性:位置、關係與地點。這些特性不僅讓塗鴉具備了其他紀念碑的功能,也使其與眾不同。首先,塗鴉的位置體現了其與城市環境的附著性。例如,英國塗鴉藝術家10foot的作品《無題》(2022年)出現在倫敦電話亭的玻璃門上,其標籤並非用墨水繪製,而是用蝕刻膏(一種氫氟酸)溶解玻璃表層而成。這使得標籤不僅在玻璃上,更融入玻璃之中,成為其結構的一部分。與傳統紀念碑的獨立性不同,塗鴉作為一種附屬物,與其建築環境融為一體,成為街道這座「活體」的一部分。

其次,塗鴉與其物理環境的關係體現了其對空間的幹預性。例如,塗鴉藝術家Depo的作品《無題》(2021年)跨越了12個不同表面,並未適應或尊重建築的幾何結構,而是打破了其輪廓與配置。這種幹預性與傳統紀念碑的融合性形成鮮明對比。傳統紀念碑透過材料與風格的古典主義融入環境,維持建築與社會秩序;而塗鴉則透過中斷性,重新定義了城市空間的邏輯。

最後,塗鴉的地點通常位於城市的邊緣地帶,例如倫敦哈克尼中心的鐵軌旁。這些作品不僅附著於邊緣表面,還存在於公共與私人的交界處,超越了城市的控制範圍。與傳統紀念碑的中心性不同,塗鴉透過邊緣性,將城市的邊緣地帶轉化為想像的空間,而非空洞的存在。

綜上所述,塗鴉作為一種紀念碑,附著而非獨立,幹預而非融合,邊緣而非中心。這些特性並未削弱其作為紀念碑的地位,反而使其成為一種能夠顛覆傳統藝術與城市規範的力量。塗鴉提醒我們那些被邊緣化的次文化世界,以及與公共空間的對抗性關係;它警告我們公共生活與溝通面臨的威脅,並建議我們擁有出現、存在與參與城市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