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科技新突破!6G低軌衛星通訊量測標準問世
韓國標準科學研究院最新研發的電磁波量測標準,將為該國自主開發的6G低軌衛星通訊系統提供關鍵技術驗證。這項突破性進展,可望讓韓國在「太空網路」競賽中搶得先機。
隨著通訊技術演進,傳統地面基地臺的二維通訊模式已逐漸轉向「空天地一體化」的三維通訊架構。這種新型態通訊能克服山區、海洋等基地臺架設困難區域的訊號盲區,即便在戰爭或災害導致地面網路癱瘓時,仍能維持穩定通訊。
6G低軌衛星(飛行高度約200至2000公里)正是實現三維通訊的核心基礎設施。美國SpaceX的「星鏈」系統即為代表案例,而韓國也在去年4月成功發射首顆自主研發的「NEONSAT 1」小型低軌衛星,積極打造「韓版星鏈」系統。
為確保6G低軌衛星通訊的商用化程序,建立精準的量測評估標準至關重要。過去韓國缺乏相關量測標準,難以驗證國產衛星的技術可靠性。韓國標準科學研究院電磁波計量團隊特別針對X波段(8-12GHz)開發出導波管阻抗量測標準,這個頻段正是韓國自主研發小型低軌衛星的使用頻率。
這項標準的建立將大幅提升國產衛星元件的技術可靠性。透過精確量測,研發團隊能在衛星原型階段就量化評估訊號強度、延遲時間、傳播損耗等關鍵指標,進而最佳化產品品質。此外,準確預測衛星元件所需的通訊輸出功率,還能實現客製化設計,有效降低不必要的開發成本並縮短時程。
研究院同時開發出導波管阻抗校正技術,可將新建立的量測標準推廣至產業界。過去校驗阻抗量測用的網路分析儀必須將裝置送往國外,既耗時又昂貴;如今採用國產技術,能以更低成本完成精準校正。
主導研究的韓國標準科學研究院電磁波計量團隊首席研究員趙志賢博士表示:「這項標準不僅適用於衛星通訊,還能應用於雷達系統、航空器等所有使用導波管的領域。」他強調:「我們將持續建立國內產業與國防領域所需的電磁波量測標準,為提升國家產業競爭力做出貢獻。」
這項研究成果已於今年2月發表在《IEEE儀器與量測學報》期刊,獲得國際學界高度關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