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AI真有創造力嗎?研究揭密:創作過程的「可見度」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

AI真有創造力嗎?研究揭密:創作過程的「可見度」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

究竟是什麼讓人們認為AI系統具有創造力?最新研究顯示,關鍵在於「創作過程的可見程度」。這項發表在《ACM人機互動交易》期刊的發現,不僅影響創意AI系統的設計方向,更引發我們對「人類創造力認知」的根本反思。

研究主持人、阿爾託大學心理學背景的AI系統研究員Niki Pennanen直言:「AI在創意領域的角色日益重要,但這是否代表我們該稱其為『創造性』?這是另一個問題。」他與赫爾辛基大學團隊合作,透過精心設計的實驗,探討當人們看到更多創作細節時,是否會提高對機器人創造力的評價。

實驗設計相當巧妙:首先,參與者僅根據靜物畫作評價機器人的創造力——這些畫作其實是研究人員委託藝術家創作後,再程式化讓AI複製的。這種設計能排除真實創作能力差異的幹擾,純粹測量人們的「創造力感知」。

接著研究分階段增加「可見元素」:從只看完成品,到觀看繪畫過程影片(只見線條浮現,不見機器人),最後則是完整呈現成品、過程與機器人作畫的樣貌。結果顯示,隨著可見元素增加,參與者對畫作創造力的評分也顯著提升。

「這可能是首個將『作品、過程、創作者』三者分離控制的研究,」共同作者Christian Guckelsberger教授強調,「不僅針對AI,對普遍創造力認知研究都具有開創性。」這位創意科技專家發現,人們看得越多,給予的創造力評價就越高。

這項發現對AI設計帶來深刻啟示:是否該刻意強化創作過程的可視性來提升系統吸引力?Guckelsberger提出道德反思:「若系統實際表現未變,僅透過設計手法營造創造力假象,這真的妥當嗎?」這種手法或許能維持人機協作的參與感,但也可能造成對AI真實能力的誤判。

研究團隊還意外發現:當測試兩種外型迥異的機器人(流線型機械臂vs機械式繪圖儀)時,參與者的創造力評分竟無顯著差異。這與先前「外型影響創造力感知」的假設相左,團隊正計劃深入探究這個反直覺現象。

這項研究採用嚴格的開放科學實踐,方便後續驗證與延伸。隨著AI日益普及,理解人類對其創造力的認知偏差,不僅關乎技術設計,或許還能幫助我們更瞭解——人類究竟如何辨識彼此身上的創造力火花。

Pennanen透露,團隊下一步將探索:「影響我們評價創意AI系統的認知偏見有哪些?這些偏見如何形成?」同時也需驗證不同藝術形式是否適用相同結論。這項研究就像一面鏡子,既照見AI的創造力邊界,也映出人類認知的神秘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