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衛六天氣預報:甲烷雲層飄移,偶有碳氫雨
透過NASA/ESA/CSA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與凱克二世望遠鏡的觀測資料,天文學家首度在土衛六北半球發現雲層對流現象。這顆衛星北半球遍佈甲烷湖泊,可能正接受來自天際的碳氫化合物洗禮。韋伯更偵測到關鍵含碳分子,為解讀這顆衛星複雜的大氣化學反應提供新線索。
這組由韋伯(2023年7月11日)與凱克望遠鏡(同年7月14日)拍攝的影像,清楚顯示甲烷雲層(白色箭頭處)在土衛六北半球不同高度出現。影像來源:NASA/ESA/CSA/STScI/凱克天文臺。
這顆籠罩在橙黃霧靄中的神秘衛星,擁有與地球相似的氮氣為主大氣層,更發展出獨特的雲雨系統。不同的是,地球水迴圈在此被零下180度的甲烷迴圈取代——液態甲烷從地表蒸發,在大氣中凝結成雲,最終化作油狀冷雨降落在堅硬如岩石的水冰地表。
「土衛六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類地球天氣系統的天體,包含雲層迴圈與地表降水。」NASA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天文學家康納·尼克森博士強調。其團隊透過韋伯與凱克望遠鏡在2022年11月至2023年7月的聯合觀測,不僅捕捉到北半球中高緯度雲層,更發現雲團隨時間推移明顯升高。
此發現意義重大,因土衛六多數湖泊集中於北半球,而湖面蒸發被視為甲烷主要來源。值得注意的是,土衛六對流層(地球約12公里)因低重力延伸至45公里高空,研究團隊藉由不同紅外線濾鏡,成功估算雲層高度變化軌跡。
「韋伯的觀測時機恰逢土衛六北半球夏末,這個季節正是卡西尼-惠更斯號任務未能詳察的階段。」ESA研究員託馬斯·科爾內博士指出,「結合地面觀測資料,韋伯為我們開啟理解土衛六大氣的新視窗,這將有助未來ESA土星系統探測任務的規劃。」
這顆冰封世界雖嚴寒刺骨,卻因豐富的有機化學反應成為天體生物學研究熱點。甲烷作為關鍵介質,經陽光或土星磁層高能電子分解後,會重組形成乙烷等複雜碳化合物。韋伯此次明確偵測到甲烷分解產物——甲基自由基(CH₃),讓科學家首度能「即時觀察」化學反應過程,而非僅見初始物質與最終產物。
「就像我們終於能看見蛋糕在烤箱中膨脹的過程,而不只是麵粉糖霜的原料,或是完成品。」NASA哥達德中心研究員史蒂芬妮·米拉姆博士生動比喻。這項發現對土衛六的未來至關重要——持續的甲烷分解將導致大氣層逐漸流失氫氣,若無內部補充機制,終將使這顆衛星淪為無大氣的荒漠世界,如同火星水分子散失的歷史重演。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天文學》期刊(Nixon et al.,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