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奧秘】原子從哪裡來?物理學家帶你探索物質起源
科技
07-20
地球上幾乎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但這些構成萬物的基本單元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讓我們跟著物理學家一起探索這個有趣的科學問題。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費曼曾說過,如果只能傳達一項科學知識給後人,那就是「萬物皆由原子構成」。
要了解原子如何形成,我們必須先認識原子的結構。每個原子都有一個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周圍環繞著帶負電的電子。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而中子不帶電。一個原子中的質子數與電子數相同,因此整體呈電中性。
宇宙中最常見的是兩種最簡單的原子:只有1個質子的氫原子,以及有2個質子和2個中子的氦原子。根據科學家觀察,宇宙中約90%是氫原子,8%是氦原子。
這些簡單原子主要形成於宇宙大爆炸後約40萬年,當時宇宙溫度已降至約攝氏2760度。在此之前,電子能量太高無法穩定圍繞原子核運行。科學家推測,宇宙剛誕生時溫度極高,隨著膨脹逐漸冷卻,才讓原子得以形成。
至於更重的原子如碳、氧等,則是在恆星內部透過核融合反應產生的。恆星核心極高的溫度和壓力,能讓質子與中子克服電磁斥力結合,形成更重的原子核。這個過程稱為「核融合」。
比鐵更重的元素則需要更極端的環境才能形成,例如超新星爆炸或中子星碰撞。這些劇烈的天文事件會釋放巨大能量,創造出金等重元素並拋射到宇宙中。
科學家目前仍在研究其他可能產生重元素的宇宙現象,例如黑洞形成的過程。此外,宇宙中還存在著不屬於普通原子的「暗物質」,其本質仍是未解之謎。
探索原子起源需要結合相對論、核物理等多種知識。雖然還有許多未解的謎團,但透過科學研究,我們正一步步揭開物質構成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