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永恆的守護:越南南部的家園安葬文化

永恆的守護:越南南部的家園安葬文化

2023年夏天,當我乘坐巴士穿越越南時,目光被兩座大理石打造的矩形棺墓所吸引。它們矗立在城鎮中心,高高地立於地面之上。隨著旅程的推進,我發現這樣的墓地並非孤例,而是成對或成三地散佈在稻田與花園之間,成為鄉村景觀的一部分。

在距離胡志明市約85公里西部的「椰子地」,我看到了更多這類高聳的「家園墓地」,它們從圍欄內的住宅花園中探出頭來。我的嘟嘟車司機解釋道,在越南南部,將逝者安葬在自家花園或田地中是一種習俗。人類學家範功山指出,妥善執行葬禮儀式是對逝者最後的責任,同時也為家屬帶來一種延續感與終結感。

雖然現今許多越南家庭選擇簡化儀式,但傳統的越南葬禮依然繁複。在這些儀式中,逝者的子女與媳婦會穿戴粗布頭巾與上衣,並戴上稻草或香蕉纖維編織的帽子。他們會為逝者清洗並穿衣,將一根筷子置於其牙齒之間,並在口中放入一小撮米與三枚硬幣。接著,遺體會被安置在草蓆上,用白布包裹後放入棺木,最後由家人選擇的日期與地點進行安葬。

雖然將遺體安葬在家族土地上並非典型程式,但這樣的墓地在南部卻相當普遍。關於這種習俗的起源與原因,似乎無人能給出確切答案。我的嘟嘟車司機認為,這種做法能防止土地被出售,讓家族能世代擁有土地。這在越南這樣的共產主義國家尤其有意義,因為土地並非個人所有,而是由國家集體管理。

然而,退休記者T T Nhu的評論指出,越南南部的高聳墓地在共產主義興起之前就已存在。她提到,她的祖父母因戰爭而被安葬在自家花園中,這在順化及其周邊地區並不罕見。Nhu懷疑,公共墓地的傳統始於法國殖民時期,而在那之前,越南人傳統上會將逝者安葬在自家的稻田或花園中。

河內國立教育大學的教授N D Son與G B Nga在一篇關於越南死亡文化的文章中觀察到,有時棺木會被暫時安葬在花園中,以防止盜賊偷取其中的貴重物品。他們解釋,未婚女性通常會被安葬在住家附近,以保護其頭部,因為某些鄉村社羣認為這具有特殊價值。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東南亞與環境歷史學教授David Biggs告訴我,這種做法在湄公河三角洲非常普遍,因為當地家庭過去擁有更多土地,且由於地下水位高,他們會將逝者安葬在高聳的墓穴中,類似於紐奧良的做法。這樣做不僅能讓墓穴免於年度洪水的侵襲,Biggs還觀察到,另一個原因是當地人希望將祖先融入日常生活中。墓穴的不透水錶面,如瓷磚,成為曬乾稻米與其他作物的理想場所,同時也是農民在正午時分休息的涼爽之地。

越南新聞中的人情故事不乏來自北部的記者南下探尋這種奇特習俗的例子。一位來自河內的遊客描述,當地導遊向他解釋,南部越南人並非不相信鬼魂,而是不懼怕它們,至少不懼怕自己親人的鬼魂。他們相信,將逝者安葬在自家花園中,祖先的靈魂便能時刻守護著子孫後代。

然而,Biggs提醒,不應僅憑家園安葬來概括越南人的信仰。他解釋,這可能是一個特例,源於購買墓地的高成本與城市擴張導致的土地短缺。這些地區在15年前還是鄉村。儘管Biggs推測這種做法是城市化的結果,但記者Dang Tuyet Hiep則認為,這種傳統之所以能在南部而非北部發展,是因為南部人歷來生活在更為鄉村的環境中,擁有更多土地與空間來靈活選擇安葬方式。

越南媒體將家族土地上的高聳墓穴描述為一種南部特有的習俗,而Biggs的解釋也支援了我最初從嘟嘟車司機那裡聽到的說法。然而,Nhu關於她祖父母在順化被安葬在花園中的評論,暗示這種做法可能不僅限於越南最南部,因為順化位於越南中部。

關於這種習俗的起源,學者、記者與當地人似乎無法達成共識。我聽到的各種理論包括:保持土地在家族內;保護棺木與遺體免受高地下水位地區的洪水破壞;在越南戰爭期間避免長途跋涉安葬遺體;保護遺體;讓祖先的靈魂能靠近在世後代;購買墓地的高成本;城市化導致的土地短缺;城市化開始前南部土地的充裕;以及這是法國殖民前越南傳統的安葬方式,當時公共墓地尚未普及。

這些假設中顯而易見的問題是,關於這種習俗何時開始以及持續了多久,並無共識。我懷疑,這種習俗已經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以至於其起源與原因的集體記憶已經消失,剩下的只是各種推測性的理論。我也懷疑,關於這種習俗的書面記錄並不存在。

然而,人們花園與田地中的高聳墓穴依然存在,引發了無數關於其存在的理論,卻無法確認任何一種,讓它們始終籠罩在神秘之中。這些墓穴的沉默,使得它們在越南南部的田野與丘陵中更顯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