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州極寒事件如何讓緬甸蟒「超速進化」?
2010年初,一場歷史性的寒流席捲美國東南部,連亞熱帶的大沼澤地都未能倖免。這場被當地人戲稱為「大冰封」的極端氣候事件,意外成為一場生物學上的「非計畫實驗」——讓外來種緬甸蟒在佛羅裡達上演了一場驚人的進化實境秀。
當時的慘狀歷歷在目:凍僵的蟒蛇屍體橫陳道路,連南卡羅來納州著名「威利在哪裡」蟒蛇園區的10條蟒蛇也全數死亡。研究人員發現,多數蟒蛇因「適應不良行為」喪命——牠們在嚴寒中仍執意在地面曬太陽,而非躲進地下或水中避寒。國家公園的蟒蛇捕獲量在事件後暴跌五倍,看似生態勝利。
但遺傳學家更關注那些倖存的「天選之蟒」。這些冷血動物(變溫動物)本不該在原生地以外的寒流中存活,卻展現出驚人的生理韌性。美國地質調查局報告指出:「2010年事件後,南佛州族群中某部分存活下來,這些個體及其後代構成現存族群。」這正是生物學所謂的「瓶頸效應」——極端環境篩選出特定基因型。
2015年起,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的達倫·卡德與陶德·卡斯托伊聯手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瑪姬·杭特展開基因解密。他們比對寒流前後蟒蛇的DNA,驚人發現倖存者共享某些基因變異,這些變異恰好與溫度調節、代謝適應相關。卡斯托伊實驗室自2011年就在研究的「耐寒性」與「代謝彈性」兩大特質,竟在野外族群自然篩選中獲得印證。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基因優勢正以驚人速度擴散。倖存蟒蛇不僅行為上更會尋找地下避難所,代謝改變也使牠們轉向「少量多餐」的獵食模式——這在牠們幾乎吃光大沼澤地大型哺乳類後,成為關鍵生存策略。卡德直言:「當你看到如此極端的變化,意味著存在強大的天擇壓力。」
這項發現顛覆了傳統對「進化需時千萬年」的認知。卡斯托伊解釋,當初從亞洲各地引進的蟒蛇本就攜帶多元基因變異,「只要天擇壓力夠強,基因適應可以瞬間發生」。如今這些「超進化」蟒蛇可能突破原有分佈北界,為北美生態系投下變數。
當全美仍有四成民眾質疑進化論時,佛州蟒蛇用基因寫下的生存傳奇,無疑為達爾文理論提供最生動的註解——進化不僅真實存在,還可能快得超乎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