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夢境啟示:超越主權主義的共融之道

夢境啟示:超越主權主義的共融之道

在一個崇尚科學與理性的文化中,人們往往對夢境的啟示意義嗤之以鼻。然而,我卻深信夢境能帶來深刻的洞察。最近的一場夢,讓我對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主權主義」危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並反思我們應如何以更關懷與互聯的方式與彼此相處。

夢中,我在一場關於文明困境的演講後進行問答環節。一位提問者站起來問道:「你如何看待我們文明中將一切訴求都歸結於主權的趨勢?無論是國家、企業、群體還是個人,這種主權訴求是否與身份政治中的『領土主張』如出一轍?這些多重主權是否為解決當代危機提供了框架,還是僅僅是危機的表現?」

我停頓片刻,被提問者的洞見所震撼。我意識到,這些主權訴求確實是危機的表徵。我開始回應,指出除非我們以一種真正關懷與互聯的思維模式取代主權主義,否則我們無法將文明轉型為可持續的形態。自然界的運作並非基於主權,而是基於相互關聯的網路。如果我們追求的自由總是強調差異並劃定邊界,無論是國家、群體還是個人層面,我們終將陷入自相殘殺與生態毀滅的困境。真正的自主性必須建立在關係性之上,只有透過與他人共處,並深刻意識到這種互聯性,我們才能獲得自由。

在夢中,我感受到提問者與我之間的思維共振,以及整個房間的共鳴。我們感知到彼此的身體磁場,感受到社羣的萌芽與可能性。這種社羣正是我們當代自由個人主義生活方式所無法提供的,卻正是我們內心深處所渴望的。

這場夢讓我明白,主權主義——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的絕對主張——正主宰著我們的世界。這種主權主義意識形態在宏觀層面體現於國家的領土主張,在微觀層面則體現於個人主義與身份政治。儘管我們可以輕易批評這種意識形態,但當它出現在看似理想的訴求中,如人權或女性分離主義時,批評就變得困難。這種選擇性正是意識形態的特徵。

然而,我們必須警惕,當某些本質主義的主張過度介入時,問題便會浮現。例如,膚色可能成為比個人品格更重要的標籤,這無疑是一種倒退。我們不應忽視壓迫的存在,但也不應低估我們在消除壓迫方面取得的進展。過度強調受害者身份可能導致一種危險的權力遊戲。

身份政治,無論是左翼的「交叉性」身份政治還是民粹主義的本土主義,都隱含著主權主義的危險。它要求只有特定身份的人才能談論相關議題,並以絕對主義的方式捍衛這些身份。然而,如果我們能超越這種選邊站的心態,進行真正的對話,我們或許能找到更好的解決之道。

主權主義是一種原子化的政治,反整體且敵視反思。無論是強權國家的競爭,還是富人的特權,都體現了這種意識形態的危險性。任何形式的怨恨文化都是危險的,因為怨恨是主權被侵犯的表現,也是受害者敘事的基礎。

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我們的互聯性,並超越佛教所說的「執著」。主權本身並無錯,錯的是對它的過度依附。主權主義是一種廣泛且危險的意識形態,因為它通常是隱而不顯的。

我們不必被困在這種分離的文化中。我們可以透過集體的文明挑戰,重新創造一種啟蒙文化。但這需要我們願意生活在徹底的關係性中,並接受過程而非結果。

夢醒後,我面對的是一個充滿主權競爭的世界。無論是國家、群體還是個人層面,這種競爭只會帶來相互不理解與激烈對抗的噪音。然而,這場夢讓我充滿希望,因為它提醒我們,只有透過共融與關懷,我們才能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