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考古 > 古代DNA揭開匈奴帝國與歐洲匈人的神秘連結

古代DNA揭開匈奴帝國與歐洲匈人的神秘連結

長久以來,歐洲匈人的起源一直是歷史學界爭論的焦點。這支在四世紀末席捲歐洲的遊牧民族,究竟從何而來?最新的古代DNA研究為這個謎團提供了關鍵線索。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最新發表的研究,科學家透過分析五至六世紀匈人遺骸的基因組,發現他們是一個多元混血的群體,並且與蒙古的匈奴帝國有著微弱的基因聯絡。

這項研究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考古基因學家Guido Gnecchi-Ruscone主導,團隊分析了370具古代遺骸的基因組,試圖找出四至五世紀歐洲匈人與中亞遊牧民族(如匈奴)之間的關聯。研究結果顯示,匈人的基因多樣性極高,這表明他們的起源並非單一,而是經歷了複雜的遷徙與混血過程。

研究團隊將基因資料分為三組:第一組是匈奴時期(西元前209年至西元98年)埋葬於歐亞草原東部的個體;第二組是二至六世紀中亞地區的遺骸;第三組則是四至六世紀喀爾巴阡盆地(今匈牙利)的匈人風格墓葬。透過「共同祖先DNA片段共享」(IBD)技術,研究人員發現這三組之間存在若干基因關聯,但各組內部個體的基因相似度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兩名匈奴時期的高階墓葬個體,竟是幾名匈人時期個體的直系祖先,這為兩者之間的基因聯絡提供了直接證據。然而,大多數匈人遺骸顯示出不同程度的東北亞血統,這表明他們的基因組成極為多元。研究團隊總結:「歐洲匈人王國的族群在基因上高度異質,除了少數直接的基因聯絡外,我們並未發現更大規模的東部/草原血統群體的存在。」

此外,研究還發現一名35至50歲的匈人女性遺骸,她的頭骨經過人工拉長,並隨葬有金耳環。這名女性被埋葬於五世紀上半葉的匈牙利Pusztataskony遺址,其基因譜系可追溯至匈奴時期的精英個體。這可能意味著頭骨變形的習俗在數代之間傳承了下來。

這項研究揭示了歐洲匈人作為一個基因與文化多元的群體,其遷徙與混血的過程遠比一次性長途遷徙更為複雜。這不僅改寫了我們對匈人起源的認知,也為古代遊牧民族的遷徙與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