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鎖44億年前地球「失落地殼」之謎
地球
07-15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研究團隊運用鋯石分析與AI技術,成功重建地球最古老時期的原始地殼樣貌,為理解板塊運動起源帶來革命性突破。這項由劉佳與夏群科教授領軍,博士生陸登剛、欒志康等人共同完成的研究,刊登於《國家科學評論》期刊。
劉佳教授指出:「冥古宙(Hadean eon)是解開大陸起源的關鍵時期,但距今44億年前的岩石樣本幾乎蕩然無存。」目前全球最古老的岩石僅在加拿大阿卡斯塔地區發現,年齡約40.3億年。由於早期劇烈的地質活動,這段時期被學界稱為「地球遺失的篇章」。
儘管缺乏直接證據,堅硬的鋯石礦物卻意外儲存了重要線索。陸登剛博士說明:「就像透過時光膠囊窺探遠古世界,澳洲傑克山等地發現的43億年鋯石晶體,其地球化學特徵記錄了原始巖漿活動的蛛絲馬跡。」
研究團隊建立全球最完整的火成鋯石資料庫,包含1.4萬多筆鋯石與823組母巖配對紀錄。透過機器學習分析微量元素關聯性,成功「虛擬重建」失落巖層的化學組成。劉佳教授形容:「就像用現代儀器檢驗遠古岩石,連最細微的化學細節都清晰呈現。」
突破性發現顯示,冥古宙地殼可能透過「匯聚型板塊邊界」機制形成,類似現代大陸碰撞過程,而非深海隱沒作用。這項研究不僅將岩石紀錄向前推進4億年,更為地球最古老地殼的生成模式提出全新解釋。
該研究獲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援,相關論文DOI編號:10.1093/nsr/nwaf230
訂閱《科技日報》電子報,掌握最新科研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