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太空 > 韋伯望遠鏡發現沃爾夫 - 拉葉星140周圍的富碳塵殼

韋伯望遠鏡發現沃爾夫 - 拉葉星140周圍的富碳塵殼

沃爾夫 - 拉葉星140(亦稱WR 140或HD 193793),是一個由兩顆大質量恆星組成的系統,位於天鵝座,距離地球大約5000光年。當這兩顆恆星相互繞行時,它們各自吹出的星風相互碰撞,物質被壓縮,從而形成富碳塵埃。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歐洲太空總署(ESA)和加拿大太空局(CSA)合作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最新觀測結果顯示,有17個塵殼在中紅外波段發光,它們以規律的間隔向周圍空間擴張。

這張富碳的沃爾夫 - 拉葉星WR 140的影像,是韋伯望遠鏡的中紅外儀器(MIRI)在2023年9月拍攝的。影像提供:NASA / ESA / CSA / STScI / 丹佛大學的E. Lieb /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黑暗天體天文臺的R. Lau / 丹佛大學的J. Hoffman。

科羅拉多州丹佛大學的博士生Emma Lieb表示:「韋伯望遠鏡證實了沃爾夫 - 拉葉星140的塵殼確實存在,其資料還顯示,這些塵殼正以一致的速度向外移動,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可見的變化。」

「每個塵殼都以每秒超過2600公里的速度遠離恆星,幾乎達到光速的1%。」

丹佛大學的Jennifer Hoffman教授稱:「我們通常認為,太空中的事件發展緩慢,歷時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年。」

「在這個系統中,天文臺的觀測顯示,塵殼逐年在擴張。」

英國天文技術中心的天文學家Olivia Jones博士表示:「韋伯望遠鏡在僅間隔13個月的觀測中,就看到了這些塵殼的實時移動,實在令人驚嘆。」

「這些新成果讓我們首次窺見,如此大質量的雙星系統作為宇宙中塵埃製造廠的潛在作用。」

就像時鐘運轉一樣,每八年,當這對恆星在寬闊的橢圓軌道上最接近彼此時,它們吹出的星風會持續數個月產生塵埃。

韋伯望遠鏡也顯示出塵埃形成停止的位置——看影像左上角較暗的區域。

這臺望遠鏡的中紅外影像探測到持續存在超過130年的塵殼——年代更久遠的塵殼已經消散得足夠多,如今太暗而無法探測到。

天文學家推測,在數十萬年的時間裡,這些恆星最終將產生數萬個塵殼。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黑暗天體天文臺的天文學家Ryan Lau博士稱:「中紅外波段的觀測對此分析至關重要,因為這個系統中的塵埃溫度相當低。」

「近紅外和可見光波段的觀測只能看到最靠近恆星的塵殼。」

「有了這些令人驚嘆的新細節,望遠鏡也讓我們能精確研究恆星何時形成塵埃——幾乎能精確到天。」

塵埃的分佈並不均勻。儘管在韋伯望遠鏡的影像中,這些差異並不明顯,但研究人員發現,有些塵埃「堆積」起來,形成了和我們整個太陽系一樣大的、無定形的、精緻的雲團。

還有許多單個的塵埃顆粒自由飄浮。每一粒塵埃都只有人類頭髮直徑的百分之一那麼小。不論是否聚集在一起,所有的塵埃都以相同的速度移動,且富含碳元素。

在這些恆星用塵埃「噴灑」完它們的周圍環境後,未來數百萬或數十億年,這些恆星會怎樣呢?

這個系統中的沃爾夫 - 拉葉星質量是太陽的10倍,已接近生命末期。

在它生命的最後「一幕」,這顆恆星要麼會以超新星爆發的形式結束——可能會將部分或全部塵殼炸飛,要麼會坍縮成一個黑洞,而黑洞的形成將使塵殼保持完整。

雖然沒有人能確定會發生什麼,但科學家們希望是形成黑洞的情形。

Lau博士表示:「天文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宇宙中所有的塵埃都從哪裡來?」

「如果像這樣的富碳塵埃能留存下來,或許能幫助我們開始解答這個問題。」

Hoffman教授稱:「我們知道,碳元素是像我們太陽系這樣的巖態行星和太陽系形成所必需的。」

「能窺見雙星系統不僅如何創造富碳塵埃,還如何將其推進到我們的星系鄰域,真是令人興奮。」

這些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通訊》上。

Emma P. Lieb等人,2025年。《WR 140碰撞星風塵埃形成的動態印記》,《天體物理學期刊通訊》979卷,L3;doi: 10.3847/2041-8213/ad9a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