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 > 「負面預期」比安慰劑更強效?揭開大腦自我暗示的驚人真相

「負面預期」比安慰劑更強效?揭開大腦自我暗示的驚人真相

在醫療領域,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與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長期以來都是科學家熱衷研究的現象。簡單來說,當你相信某種療法有效時,即使它實際上沒有治療成分,也可能產生正面效果,這就是安慰劑效應;反之,若你預期治療無效或會產生副作用,這種負面預期就可能讓症狀惡化,形成反安慰劑效應。

過往研究顯示,反安慰劑效應不僅會降低藥物療效,還可能加劇副作用。令人驚訝的是,即使患者明知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劑,只要理解其作用原理,仍可能產生正面效果。這說明心理預期對生理反應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深遠。

德國埃森大學醫院的神經學教授Ulrike Bingel博士帶領團隊進行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有別於過往單獨分析安慰劑或反安慰劑效應,這項研究首次在同一組受試者身上同時觀察兩種效應,並追蹤其持續時間。

研究團隊招募了104名健康受試者,使用一臺假電療裝置進行實驗。這臺裝置實際上並無任何作用,但受試者被告知它能以三種不同頻率運作:中性、減輕疼痛或加劇疼痛。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會根據不同情境調整熱刺激強度,讓受試者產生相應的疼痛預期。

一週後重複實驗時,研究人員保持熱刺激強度不變,僅改變告知內容。結果發現,反安慰劑組的受試者在第一天就將疼痛評分比對照組高出11.3分,一週後仍高出8.9分;而安慰劑組的疼痛減輕效果則相對微弱,兩次實驗僅分別降低4.2分和4.6分。

Bingel教授指出:「這項研究證實反安慰劑效應不僅形成更快,持續時間也更長,這點至關重要。」共同作者Katharina Schmidt解釋,這種現象可能源自人類演化出的「寧可過度防備」策略——高估威脅總比低估來得安全。

該研究對臨床醫療具有重要啟示。Bingel教授強調:「負面預期、恐懼和焦慮在醫療情境中無所不在,醫護人員必須意識到,反安慰劑效應比安慰劑效應更容易被觸發,且一旦形成就更難消除。醫病溝通在預防和減輕這些效應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研究團隊下一步計劃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技術,深入探索大腦如何調控這兩種效應。這項開創性研究已發表於《eLife》期刊,為心理神經醫學領域帶來嶄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