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熱讓多數食物變軟,為何雞蛋反而變硬?
雞蛋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雜食性動物的最愛,它可能是我們最早學會烹飪的食物之一。我們的祖先發現,將食物靠近火源(但不要太近)可以讓營養更容易被人體吸收,而雞蛋或許就是最早被這樣處理的食物之一。
卵生動物的蛋富含蛋白質、脂肪和其他營養物質,這些都是胚胎生長發育所需的養分。這種繁殖方式在地球上極為成功,數百萬年來,大多數複雜的生命形式都採用這種方式繁衍後代。然而,這種繁殖方式也有其缺點,這也正是哺乳動物(單孔目除外)以及部分魚類和爬行動物選擇胎生的原因之一。
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在於,這些營養物質對許多其他動物同樣具有吸引力,因此它們會毫不猶豫地吃掉這些蛋。為了保護後代,父母要麼需要將蛋隱藏得很好,要麼就要拼死守護。在某些情況下,例如蔗蟾蜍,即使是同類也會將蛋視為美味佳餚。
然而,人類可能是唯一發現烹飪可以讓蛋的營養更容易被吸收的動物。烹飪過程首先會使蛋白(又稱卵白)變硬。雖然蛋白主要由水組成,但它也含有大量的蛋白質。
蛋白質是由長鏈氨基酸組成的,基因決定了這些氨基酸的排列順序。蛋白之所以呈現液態,部分原因是它含有大量水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氨基酸之間的結合較弱。並非所有蛋白質都具有這種弱結合。例如,構成頭髮和指甲的角蛋白就堅固得多,但這種強度也使其不溶於水,因此進化過程選擇了更適合蛋的蛋白質。
熱能通常會破壞分子間的鍵結,使物質變軟。然而,對於蛋白質來說,熱能會破壞氨基酸之間的弱鍵結,這個過程稱為變性,導致蛋白質展開。如果氨基酸保持分離狀態,蛋白會變得比原來更軟(即更稀)。但實際上,在額外能量的幫助下,它們會形成新的、更強的鍵結,從而找到最穩定的結合方式。
隨著新蛋白質的形成,周圍的水分被擠出,使得蛋白變硬——至少相較於烹飪前的狀態是如此。如果加熱過度,氨基酸之間的鍵結會過於強固,導致雞蛋變得過於有彈性,這通常不符合人類的食用偏好。
蛋黃的變性需要較低的溫度,並且需要更長的時間,這就是為什麼不同的烹飪時間可以讓蛋黃呈現流心、半熟或全熟的狀態,而蛋白則始終保持固態。
除了加熱,雞蛋還可以透過其他方式變性,例如攪打或加入各種家用化學物質。當這些過程為新鍵結的形成創造條件時,結果也會使雞蛋變硬,儘管這與加熱產生的效果並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