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情感因素左右民眾對自駕車的接受度
科技
05-28
華盛頓州立大學最新研究指出,民眾對自駕車的態度不僅取決於對技術的理解程度,更與情感體驗和對科技社會效益的信念密切相關。這項發表在《交通研究》期刊的調查,為自駕車商業化程序中的關鍵課題提供了重要見解。
研究團隊訪問323位受訪者後發現,除了對技術的認知與信任度外,使用自駕車時產生的興奮感、愉悅感等情緒價值,以及對科技社會影響的信念,都是影響接受度的關鍵因素。通訊學院助理教授彭偉特別強調:「民眾需要實際試駕體驗,而非僅透過媒體報導就做出決定。」
這項研究是彭偉與博士生凱瑟琳·羅賓遜-泰系列研究的延續。他們2023年的研究已證實,單純增加技術知識並不能提升對安全性的認知,關鍵在於建立信任。如今團隊更進一步探討:究竟哪些因素能真正推動民眾使用自駕車?
隨著技術快速發展,這個問題顯得日益迫切。目前美國鳳凰城、舊金山等城市已開始試營運自駕計程車,預計2035年將實現完全自駕。理論上,這項技術可減少90%交通事故,並改善行動不便者的交通困境。但現實中,民眾接受度仍是最大障礙——美國汽車協會最新調查顯示,60%民眾對自駕車心存恐懼。
研究還發現幾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技術熟練度與信任度呈負相關;具有「汽車權威認同」的人更相信自駕車易於操作,卻不認為它實用;而受天氣或身體條件限制的駕駛者,則展現出更高的使用意願。這些複雜的態度差異,將成為後續研究的重要方向。
彭偉教授舉例說明:「就像我們普爾曼冬季的冰雪天氣,若自駕車能幫助避開危險路況,確實會提升特定族群的採用意願。」這項研究不僅揭示民眾心理,更為產業推廣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