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突破性材料設計!純紅鈣鈦礦LED創下效能新紀錄

突破性材料設計!純紅鈣鈦礦LED創下效能新紀錄

中國科學院轄下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成功解決了純紅鈣鈦礦發光二極體(PeLED)在高亮度下效率驟降的關鍵難題。這項刊登於《自然》期刊的研究,透過創新的材料設計,讓元件效能突破天際——不僅達到24.2%的峰值外部量子效率(EQE),更創下24,600 cd/m²的最高亮度紀錄,堪稱目前最亮的純紅PeLED。

純紅PeLED在顯示器與照明應用上至關重要,但長久以來都面臨效率與亮度難以兼顧的困境。雖然像CsPbI₃₋ₓBrₓ這類3D混鹵鈦礦具有優異的電荷傳輸特性,但在高電流下效率會因載子洩漏問題而大幅下滑。

由姚宏斌、範峰嘉、林越和胡偉教授領軍的團隊,運用自主研發的「電激發瞬態吸收光譜」(EETA)診斷工具,首次捕捉到元件運作時的即時載子動態。他們發現,過去因缺乏原位表徵方法而未被察覺的「電洞洩漏至電子傳輸層」現象,正是效率下降的主因。

為此,研究人員在鈣鈦礦發光層內設計出3D晶粒內異質結構。這種結構將窄能隙發光區域嵌入連續的[PbX₆]⁴⁻框架中,並透過寬能隙屏障隔離來侷限載子。

關鍵在於使用「對甲苯磺醯-L-精胺酸」(PTLA)分子,其透過胍基、羧基、胺基和磺醯基等多種官能基與鈣鈦礦晶格強力鍵結。PTLA區域性擴張晶格,在不破壞結構連續性的前提下形成寬能隙相。高解析度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與超快光譜證實,異質結構各相間能實現無縫載子傳輸,並有效抑制電洞洩漏。

最佳化後的PeLED展現空前效能:在22,670 cd/m²亮度(接近峰值亮度的90%)下,EQE仍維持10.5%,遠超先前紀錄。穩定性測試顯示,在100 cd/m²條件下半衰期達127小時,且運作時光譜偏移極小。

研究團隊將成功歸因於異質結構的雙重作用:既能侷限電洞於發光層,又能透過連續3D晶格維持高載子遷移率。這項研究不僅填補了鈣鈦礦光電領域的關鍵空白,更結合先進診斷技術與創新材料工程,被審稿人譽為「鈣鈦礦LED研究的里程碑」,盛讚其方法學嚴謹度與突破性成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