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電視崛起沒讓電影消失!好萊塢的轉型智慧給AI時代的啟示

電視崛起沒讓電影消失!好萊塢的轉型智慧給AI時代的啟示

20世紀後半葉,當電視機快速普及時,許多人預言這將為電影產業敲響喪鐘。畢竟,觀眾現在只要窩在沙發上就能享受影音娛樂。但實際情況遠比想像中複雜——從電視問世以來,「電影已死」的論調就不斷被提起,卻從未真正應驗。

相反地,電影產業透過技術革新、美學突破與題材創新,成功與新興競爭者共舞。這段歷史不僅展現創意產業如何因應科技變革,更為當前憂心人工智慧(AI)將取代創作者的從業者,提供了一劑強心針。

早在1938年電視尚未普及時,派拉蒙影業就超前部署投資杜蒙實驗室,這家後來成為商業電視網的開路先鋒。其他片廠也紛紛跟進嘗試「現場電影」——將體育賽事等直播內容轉製成35毫米膠捲在戲院播放,整個1940年代都能見到這種特殊形式。

1948年美國最高法院的「派拉蒙法案」終結片廠壟斷,禁止他們擁有廣播公司,並強製出售旗下連鎖影院。但這反而促使片廠更積極進軍電視領域:哥倫比亞在1951年成立Screen Gems電視部門,派拉蒙1952年重新注資ABC電視網。到1960年代,黃金時段節目多數已由好萊塢片廠供應。

這段轉型期創造雙贏局面:解體後的片廠人才大量流入電視圈,孕育出史匹柏、喬治克隆尼等明日之星;片廠也能將裝置租給電視製作公司。電影明星透過電視節目增加曝光,片廠則利用電視廣告宣傳新片——1975年《大白鯊》透過黃金時段密集放送預告,正式開啟暑期強檔模式。

當電視臺苦於內容不足時,英國電影與B級片系列(可視為電視劇前身)填補了節目空檔。片廠更發現片庫舊作是座金礦:米高梅將《綠野仙蹤》等經典20年獨家播映權以3,400萬美元賣給CBS,派拉蒙則開價5,000萬美元。電視就此成為主要播映管道——2013年英國電視電影觀看次數達34億,戲院觀眾卻僅1.65億。

為守住大銀幕優勢,電影產業祭出寬銀幕、3D與多聲道系統,加速彩色影片標準化,並透過加長片長搭配幕間休息,將觀影體驗與歌劇等高雅藝術連結。雖然有些技術淪為噱頭(如1960年《神秘氣味》的嗅覺電影),但寬銀幕確實開創有別小螢幕的史詩美感。

1960年代末,好萊塢掙脫《海斯法典》的自我審查,吸收紀錄片、前衛電影與法國新浪潮養分,結合搖滾與反文化運動,催生出《靈慾春宵》、《逍遙騎士》等挑戰禁忌的作品。這些充斥性與暴力的內容,在當時受廣告商制約的電視圈根本難以想像。

希區考克完美示範了兩種媒介的差異——他將電視劇《希區考克劇場》的敏捷團隊帶進1960年《驚魂記》,證明相同人才可因應不同內容需求。正是這些美學突破,讓電影藝術地位始終凌駕小螢幕。

如今AI時代來臨,2023年編劇與演員大罷工顯示創意產業已準備奮戰。好萊塢百年來的轉型智慧告訴我們:適應力,才是永續成功的關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