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億年前翼龍腳印改寫歷史:這些空中霸主原來是「陸地行走高手」
英國萊斯特大學主導的一項突破性研究,透過分析距今超過1.6億年的化石腳印,成功將這些飛行爬行動物的足跡與特定物種連結起來。這項發表在《當代生物學》期刊的研究,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翼龍生態習性的認知。
傳統印象中,中生代的翼龍總是在恐龍頭頂翱翔。但最新證據顯示,某些翼龍物種其實非常適應陸地生活。研究團隊運用3D建模技術,結合詳細分析和化石骨骼比對,至少辨識出三種不同類型的足跡,分別對應不同的翼龍類群。
研究主要作者、萊斯特大學古生物學與生物圈演化中心的博士生羅伯特·史密斯指出:「腳印化石讓我們得以一窺翼龍的自然棲息環境。這些痕跡不僅揭示了牠們的活動範圍和移動方式,更提供了這些早已滅絕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行為模式和日常活動線索。」
最驚人的發現來自新神翼龍類(neoazhdarchians),這個類群包含史上最大飛行生物之一的風神翼龍(Quetzalcoatlus),其翼展可達10公尺。研究發現,這類長腿翼龍的足跡遍布全球沿海和內陸地區,顯示牠們不僅稱霸天空,更是頻繁的地面活動者,與許多恐龍共享棲息環境。部分足跡甚至持續到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事件前夕,也就是翼龍與恐龍大滅絕之前。
另一類濾食性翼龍(ctenochasmatoids)以其長顎和針狀牙齒聞名,牠們的足跡主要出現在沿海沉積層中。這些生物可能常在泥濘海岸或潟湖淺水區涉水覓食,用特化的捕食策略捕捉小魚或浮游生物。足跡的豐富程度顯示,這類沿海翼龍在當年的生態系統中,遠比現存稀少的身體化石所顯示的更為常見。
第三種足跡類型則與準噶爾翼龍類(dsungaripterids)的骨骼化石出現在相同岩層中。這類翼龍擁有強壯的四肢和顎部,前端呈鉤狀的無齒喙適合撬開獵物,後顎的大型圓齒則能輕易壓碎貝類等堅硬食物。足跡與骨骼的緊密關聯,為鑑定造跡者提供了確鑿證據。
共同作者、萊斯特大學博物館研究學院的大衛·昂溫博士表示:「自88年前首次發現翼龍足跡以來,我們終於確切知道這些痕跡的製造者及其行為模式。」
史密斯強調:「在研究翼龍時,足跡往往被忽略,但它們其實蘊藏著豐富資訊。透過仔細分析這些腳印,我們現在能發現從其他管道無法獲知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線索。」這項研究證實,翼龍在中生代中期(約1.6億年前)經歷了重大的生態轉變,多個類群逐漸適應了更為陸棲的生活方式。